首页 > 游戏攻略 >

三国徐庶 徐庶在三国什么水平

发布时间:7538-11-26 17:32:57来源:网络转载

1、在《三国演义》中,徐庶乃是和诸葛亮一个级别的军师,徐庶军事能力很强,不仅刘备对他的才智很是叹服,就连心高气傲的关羽、有勇有谋的张飞都对他敬佩有加。

2、徐庶的军事才能无可挑剔,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大才。但是其*格中的其他特点决定了其并不能辅助刘备成大事。首先来看看其对待母亲的态度,可谓“愚孝”。程昱便是利用了其对母亲的唯命是从和孝爱之心,将其母亲抓至许昌,假借其母笔迹**徐庶离开刘备,成为曹操帐下。

3、徐庶(?—约230年代),字元直,豫州颍川(治今河南省禹州市)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

4、徐庶本名福,姓单。早年为人**,获救后改名徐庶。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人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化名单福,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获,辞别刘备,进入曹营。

5、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魏文帝时,徐庶*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1、在三国演义中,徐庶是一个十分厉害的人物,他几乎被罗贯中描述得直接取代诸葛亮的地位。虽然电视剧将这个人神化,但从实际历史上来看,徐庶本身确实很**,他不仅有**的武功,在学问上也很**,但要和诸葛亮相比的话就差得远了。

2、当初,徐庶本是刘备的人,而且当初诸葛亮之所以会成为刘备的谋士,徐庶在这中间可做了不少工作。但遗憾的是,徐庶未能和刘备走到*后,他*后因为母亲的原因转而进入曹操的帐下。对于徐庶这个人,不仅诸葛亮表示肯定,就连曹操也对此人赞叹不已。不过即便有人如此肯定他,徐庶*后也没能成就大业,终究碌碌无为度过一生。

3、徐庶足智多谋,曾做过刘备的军师。后因曹操假冒徐母笔迹致书徐庶,徐庶不得已离开刘备而回家与母亲相聚。

4、临行前,徐庶曾向刘备表示:“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后来便有了一句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表示始终保持沉默之意。

5、但徐庶却是比关羽更合成语意义的人物,他在被迫“弃刘归曹”后,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虽在曹营却“终身不设一谋”,因此,徐庶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光辉典范。

6、通读本《三国演义》上说,徐庶化名单福,闻玄德是仁德之主前去投靠,拜为军师,接连打了两次漂亮的胜仗,还袭取了樊城,使刘备声名鹊起,也让刘备集团在逆境中看到了希望。

7、可是好景不长,其身份被程昱识破,并设计将徐庶老母*至许昌,又假借徐母家书逼徐庶就范,这就是俗语典故“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由来。

计谋能力从高到低:诸葛亮、庞统、徐庶。

内政能力从高到低:诸葛亮、徐庶、庞统。

统领能力从高到低:诸葛亮、徐庶、庞统。

1.庞统:①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②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

2.徐庶: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蹻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

3.诸葛亮: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1.庞统:长像得不怎么样,死的还挺惨,生前对刘备也没做出过什么贡献。定*:废人中的天才。

2.徐庶:很有孝心,有良心,但不太够义气。定*:孝和义之间选择了孝,适合当儿女不适合当兄弟。

3.诸葛亮:有将才没有帅才,被三国演义刻画的像神似的,小老头。定*:不知是人是鬼还是神。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个俗语流传至今,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曹操看重徐庶的才华,用他母亲逼迫他去曹魏做事。在孝道的压迫下,徐庶去了曹操那,从此再也不献出一个计谋。作为几乎和司马懿同等待遇的谋士,临走前又和刘备推荐诸葛亮,这足以证明他的厉害。

1、在三国演义中徐庶先是化名单福辅佐刘备(当时刘备还没有建立蜀汉政权),后来曹操将徐庶之母*到许都,以此逼迫徐庶转投,其母因此**,徐庶深恨曹操,终身不为曹魏出谋划策。

2、徐庶曾被曹操派到樊城劝降刘备(第四十一回)。

3、徐庶后跟随曹操参加赤壁之战,识破庞统的连环计,在庞统建议下,主动请命去散关防守马腾、韩遂,逃过赤壁大火。(第四十八回)之后**中就再没有交代了。

1、徐庶*后的结局是在公元235年因病而亡,葬于彭城。

2、而据史料记载,徐庶自从赤壁之战前夕投归曹操以后,就成了曹操的一名谋士,后来又担任了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等职。而徐庶的*后一次露面,也是在赤壁之战,此时曹操因采取了庞统的铁索连环计,徐庶感觉此战中有危险,就向曹操请辞,到西凉一带去防御西凉军了。

3、而徐庶作为诸葛亮经常提到的人才,在北伐曹魏之际,听说徐庶在曹魏的仕途不顺,也十分的为其感到惋惜。而徐庶的*终结局,大约是在公元235年因病而亡,葬于彭城。

4、诸葛亮躬耕南阳时,曾有一些志趣高洁的友人,其中便有徐庶。除了徐庶之外,与孔明相交甚笃的,还有石韬、崔钧和孟建,他们几个也被人们称作诸葛四友。论才华,这批人都是当时非常杰出的人物,势必不会长久赋闲隐居。

5、徐庶原本是投靠刘备的谋臣,但是因为生*孝顺,被曹操抓住了这个弱点,派人掳走了他的母亲,逼迫徐庶弃刘投曹。而徐庶也果真受此逼迫,来到了曹营。但是他在到了曹营之后,却并没有为曹操出过一计,有过一丝谋划。

6、众所周知,曹操虽然生*多疑,但是确实十分爱才的。在袁绍、曹操交战之际,袁绍麾下谋士陈琳撰写檄文,将曹操骂了狗血淋头,但是在袁绍战败后,曹操却因赞赏陈琳的才华,*终没有杀他。

7、面对已经投奔在自己麾下的徐庶,虽然徐庶不为自己进一言,出一谋,曹操也不会对其有什么过分的差异对待的,况且徐庶自己本身也是有几分本事,否则曹操也不会挟持其母来逼迫徐庶归顺自己了。

1、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刘表病死,次子刘琮接领荆州,派遣使者请求投降曹操。时徐庶与刘备屯于樊城,听闻此事后,刘备率众南行,徐庶带家眷与诸葛亮一起随刘备逃亡,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大军追上,徐庶的母亲被曹操军所获,徐庶为了保全母亲,辞别刘备,前往曹营。

2、延康元年(220年)徐庶以徐福之名列入曹丕的劝进表。

3、黄初四年(223年),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4、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听闻徐庶与石韬(郡守、典农校尉)*职都不太高,于是感叹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

5、几年后,徐庶病死,有碑存于彭城。

6、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早年为人**,获救后改名徐庶,拜师求道。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来往密切。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获,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魏文帝时,徐庶*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7、“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典故出自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徐庶通过自荐的方式成为刘备的军师,但被曹操的谋士程昱设计*到曹营。后曹操兵分八路攻打刘备所驻守的樊城,在刘晔的建议下,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劝刘备投降,但徐庶到樊城后却告诉刘备大军将至,让刘备早作准备。刘备想要留下徐庶,但徐庶怕天下人耻笑,又以刘备有诸葛亮辅佐为由拒绝,并告诉刘备,自己虽然身在曹操营,但发誓不为曹操献一谋。

8、“徐庶进曹营”后与“关羽降曹”**演化为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

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庶(三国时期曹魏御史中丞)

三国徐庶和徐庶在三国什么水平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