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与创造 文明与未来各有什么特点
1、文明可以追溯过去,是一个向前延伸的过程,而未来具有各种可能*。
2、我不打算详细讲述从马萨乔去世到米开朗琪罗去世这一百三十六年间意大利艺术的发展历程。这个时期的重要画家与雕塑家不胜枚举。他们每个人都为自己能参与这一伟大的艺术运动而自豪,为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而骄傲。
3、虽然分别源于乔托与早期锡耶纳艺术的两条艺术河流注定要汇到一起,不过在15世纪初,二者仍沿着平行的路线奔流着。从长远来看,佛罗伦萨人在智识上必定会占上风,但是接下来在早期文艺复兴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的两位画家既非生来就是佛罗伦萨人,也不属于*情上的佛罗伦萨人。
4、贞提尔·达·法布里亚诺(约1370-1427年)出生于意大利中部小城法布里亚诺,他也由此得名。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他曾到威尼斯为总督府的大会议厅作画,但是他的杰作(被**为国际哥特式风格绘画中的巅峰之作)却是现藏于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的《三*士朝圣》。
5、这就是觉醒后的意大利所拥有的全部活力与优雅。同样的哥特精神在皮萨内洛(活跃于1430-1455年)的作品里表现得更加鲜活。虽然他存世的画作不足以展现其真正达到的艺术高度,但是他在纪念章、动物画以及服饰画中把哥特式风格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6、同样属于半中世纪和半早期文艺复兴这一过渡画派的画家,洛伦佐·莫纳科(约1370-1425年),一位多明我会修士,他在装饰弥撒书的过程中接受了艺术训练,后来投身于比画插图集更宏阔的创作中去。他为当时的传统增加了一些精致华丽。
7、他的作品色彩细腻,线条柔和,但在文艺复兴绘画的整个进程中,贞提尔、皮萨内诺与洛伦佐·莫纳科似乎把自己当作穿插的角色。贞提尔刺激了早期的威尼斯画家,给了他们发挥抒情张力的勇气,这种抒情张力会在15世纪末大放异彩。
8、至少有一个佛罗伦萨艺术家把贞提尔的《三*士朝圣》作为范例,试图创作出同主题但更具野心的版本。在佛罗伦萨的里卡尔迪宫小礼拜堂,贝诺佐·戈佐利创作的壁画中,有太多内容恰巧与贞提尔于三十五年前完成的画作相类似:同样由山峦、树木、**和飞鸟构成的丰富多彩的画面以及同样的节日气氛重新呈现。
9、贝诺佐·戈佐利(1420-1497年)是一位不合时宜的艺术家,也是*后一位国际哥特式风格艺术家,他独树一帜地将意大利写实主义与哥特式想象力神奇地融合在一起。虽然任何到了1450年还把贞提尔当作效仿对象的画家都属于过时的一代,不过戈佐利为里卡尔迪宫小礼拜堂创作的壁画融入了如此坚定的信仰和如此纯真的愉悦,尽管这幅壁画的内容非常浅显易懂,但它成了15世纪中期广受欢迎的佛罗伦萨绘画作品之一。
10、戈佐利的老师弗拉·安吉利科是一位更伟大的艺术家。虽然"伟大"一词不像"天才"那样容易被滥用,却仍然需要慎重使用。不过,多明我会的修士安吉利科**配得上这个词,虽然很难解释他那奇异的艺术天赋。
11、他也回望了中世纪的世界,但并不是像贞提尔与皮萨内洛那样回望那个花香鸟语的喜悦世界,而是那个崇尚神圣的世界。没有谁敢断言艺术家的所有表现能力都源自某种远离视觉经验的情绪,但就弗拉·安吉利科而言,确实如此。
12、在这样一个让艺术家的能力可以发挥到**的世纪,如果他没在世纪之初的佛罗伦萨及其附近工作,他可能只会成为一个绘制泥金装饰手抄本插图的高手。但是,圣马可修道院的墙面让他的天赋得到了更大的施展。晚年的他(他早年的作品鲜为人知)拓宽了格局,同时去芜存菁,这些都赋予他*好的作品一种不朽的亲和力。
13、正是因为这种简洁大气,加上他的纯粹,使他令人难忘。一种源自插画艺术的闪亮宁静的色彩,以及对金色不加掩饰的偏爱构成其蛋彩画的特点。如果没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热忱,他可能只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宗教画家。但早期文艺复兴的清醒理智也是他工具的一部分。
14、凭借这种清醒,他几乎成功地将哥特式的神秘主义与佛罗伦萨的人文主义两条平行的思潮结合到一起。有些时候,他确实做到了,无论是情感表现还是画面组织都臻于完美。早于安吉利科在圣马可修道院的墙壁上开始作画的十多年前,一位年轻的佛罗伦萨画家英年早逝,年仅27岁。
15、他名叫马萨乔,是当时**的绘画天才。他为佛罗伦萨布兰卡奇礼拜堂创作的壁画既不典雅也不华丽。在这些画作中,我们看不到泥金手抄本插画师的精美,找不到贞提尔的愉悦,也感受不到皮萨内洛的新潮幻想或是安吉利科的纯粹。
16、如果有人告诉我们,这是一位成*的艺术家于15世纪中后期创造的作品,我们不会感到惊讶;但当我们得知这是由一位二十几岁的年轻画家于15世纪20年代中期创作的,就会忍不住大吃一惊。因为在隔了约一个世纪后,乔托**次有了真正的传人,也是**位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终于变得清晰起来的画家。
17、如果我们把乔托的帕多瓦壁画同马萨乔的布兰卡奇壁画进行比较,很明显可以看出,在这两位艺术家相继逝去的这个世纪,人类对其周遭环境的捕捉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此时,艺术史学家必须停下来审视这一跨越的本质和原因。事实上,他所面对的是欧洲文化史上我们称之为"文艺复兴"的那场伟大运动。
18、将如此复杂的一场文化运动归结于一个简单的原因,或是为其确定一个**的开始时间,都很可笑。的确,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维和感知方式是对中世纪精神的全面反叛,奠定了我们眼中现代世界的基础。但*终以文艺复兴的艺术之花绽放而告终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9、即使在中世纪世界的中心地区,人们也能觉察到文艺复兴的**在萌发;即使在文艺复兴的全盛时代,中世纪的神秘主义依然存在。没有哪个人类活动的领域不受其影响。在政治、宗教、文学以及科学领域,生活节奏和方向均发生了变化。
20、在人类活动的各个分支中,变化*为剧烈的莫过于视觉艺术。没有任何一个世纪的变化像15世纪这样急剧。没有任何一个欧洲城市的文化氛围比佛罗伦萨更有利于这种变化。为了将这一包罗万象的文化运动以*简单明了的语言讲出来,我们可以说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在两个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
21、首先,这意味着重新发现希腊和罗马。人们意识到文明是一个可以追溯到过去的持续发展的过程,因此,也就可以被想象成是一个向前延伸的过程,而未来具有各种宏大的可能*。它赋予佛罗伦萨艺术家一种历史归属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既是雅典人的竞争对手,又是雅典人精神上的后裔。
22、其次,文艺复兴意味着思想的解放,人们可以自由地对太阳底下的一切产生好奇心;人们可以自由地质疑一切旧的东西以及创造任**的东西。这意味着问"为什么?"和"怎么办?"成为一种习惯,同时随之而来的问题可以浓缩为一个美式短语"那又怎样(So what)?"
23、总而言之,赋予意大利文艺复兴**气质的是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实践的信奉,特别是那种对知识进行检验的实践。佛罗伦萨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能够将这两大特质一并融入自己的艺术中。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心灵(精神世界)的外化。精神世界具有内在*的一面,人的心灵总有一些他人无法感知的东西,这些方面不是文化;精神世界具有外化*的一面,人的心灵总会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式就是文化。波普的“世界Ⅲ”指的就是文化。
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生态文化。
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与经济、政治相对应(“文化建设”等概念和相关判断中的文化一词)。
*狭义的文化是指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等等,与思想道德、科技教育相对应(“文化素质”等概念和相关判断中的文化一词)。
文明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各种活动及其积*成果,是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包括四大方面:①生态文明;②物质文明;③政治文明;④精神文明。
文化的外延大于文明的外延。文化既包括积*的东西——文明成果,也包括消*的东西——文化垃圾。
文明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中的宝贵**。
1、关于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学术界主要有如下3种意见:
2、其一,文化和文明没有多大差别,甚至可以说,两者是同义的。
3、不少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持这种意见,尤其是在19世纪的法国和英国,两者的意义几乎等同,“文明”这一词的“意义**地或几乎**地等同于‘文化”’。[12]如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把文化与文明连在一起,他说:“就广义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合的丛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一**所获得的全部能力和习惯。”[13]
4、其二,文化包括文明,即文化所包含的概念要比文明更加广泛。
5、不少学者认为,文明是文化的**形式或高等形式。文明是在文字出现、城市形成和社会分工之后形成的。尤其在历史学和考古学界,普遍认为文明是较高的文化发展阶段。如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Vere Gordon Childe)的《社会进化》(Social Evolution,1951)和克拉克(G. Clark)的《从野蛮到文明》(From Savagery to Civilization,1946)均持这一观点。
6、美国学者巴格比也认为,在19世纪,英法两国把“文化”与“文明”视为同义词。“然而,总的来说,在*近几十年里,在英法这两个**——尽管英国更甚于法国,有以‘文化’取代‘文明’的倾向。”文明“似乎指一种较高级的,较发达的文化形态,或者较特殊地指城市文化。”[14]在英法等国,比较喜欢使用“文化”一词,虽然他们也曾经使用“文明”一词。
7、其三,文化和文明是属*不同的两个部分。
8、有些学者认为,文明是物质文化,文化是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在20世纪之前,德国传统的看法普遍认为,文化包括人的价值、信仰、道德、理想、艺术等因素;而文明仅包括技术、技巧和物质的因素。如德国文化社会学家艾尔夫雷德.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认为:“文化与文明的分别,便是文明是‘**’出来的,而文化是‘创造’出来的。**的东西可以传授,可以从一个民族传授到另一个民族,而不失其特*;可以从这一代传到那一代,而依然保存其用途。凡自然科学及物质的工具等等,都可目为文明。”“文化既是创造的,所以它是一个地方一个时代的民族*的表现,只有在一定时间与空间内,能保存其原有的意义,别个地方的人,如抄袭过去,总会把原意失去的。凡宗教、哲学、艺术等,都是属于文化一类的。”[15]他所说的文明即是科学技术及其**物,而文化则是伦理、道德和艺术等。
9、**一些学者也持这一观点。如伊东俊太郎认为,文明是物质的,文化是精神的。两者应结合起来,物质丰富与精神充实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文明具有扩散的*质,文化具有凝聚的*质。[16]
10、以上三种观点中,第二种较为符合事实,即广义的文化概念包括文明,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1、(1)文化通常与自然相对应,而文明一般与野蛮相对应。
12、(2)从时间上来看,文化的产生早于文明的产生,可以说,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形成的。在原始时代,只有文化,而没有文明,一般称原始时代的文化为“原始文化”,而不说“原始文明”。因此,学术界往往把文明看作是文化的**形式或高等形式。
13、(3)从空间上来看,文明没有明确的边界,它是跨民族的,跨国界的;而广义的文化泛指全人类的文化,相对*的文化概念是指某一个民族或社群的文化。
14、(4)从形态上来看,文化偏重于精神和规范,而文明偏重于物质和技术。文明较容易比较和衡量,较易区分高低,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秦代的兵马俑等,因而,文明在考古学使用*为普遍;而文化则难以比较,因为各民族的价值观念不同,而价值是相对的。作为物质文化的文明是累积的和扩散的,如交通工具,不同时期先后**的马车、汽车、火车、飞机等直到现在仍存在。而且,一项**一旦公诸于世,便会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作为精神文化的文化(规范、价值观念等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是非累积和凝聚的。
15、(5)从承载者的角度来看,文化的承载者是民族或族群,每个民族或族群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而文明却不同,承载者是一个地域,一个文明地域可能包含若干个民族或多个**,如西方文明,包括众多的信奉基督教的**。我们可以说“中国文明”,但一般不说“汉族文明”,而说“汉族文化”。这也说明“文明”具有**或地区*,“文化”具有民族*。另外,一个**也可以包含多个文明。例如中国,并不仅仅有一个儒教文明,而是有三个主要文明:儒教文明、***文明和藏传佛教文明。
16、(6)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种文明的形成与**的形成密切相关,一般是历史上建立过**的民族才有可能创造自己的文明,而未建立过**的民族通常只有文化,未能形成自己的**文明。
17、(7)文明的动态*较为明显,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进步,如物质文明,变化*大;而表现在规范、伦理、道德方面的文化则不尽然,变化缓慢。
18、(8)从词义来看,“文化”是中*的,使用范围很广;而文明是褒*的,使用范围较窄。例如,可以说酒文化、食文化、服饰文化,但一般不说“酒文明”、“食文明”和“服饰文明”。
19、据上,文明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之内,“文明”与“文化”在词义上有些区别,在有些条件下可以替换,在有些条件下不能替换。
20、文化或文明是否会冲突,这是学术界和政界均感兴趣的问题。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有助于正确对待国内外各种文明之间的关系问题。
21、近十年来,在有关“文明”的论著中,影响*大的当是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撰写的论著。1993年夏,他在美国《外交》杂志(夏季号)上发表了题为《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和争论。随后,他又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并于1996年结集成为一部专著,书名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17]亨廷顿认为,在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或文明方面的差异。世界新格局的决定因素在于七大文明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1993年亨氏称“儒教文明”,1996年改称“中华文明”)、**文明、印度文明、***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文明的差异是人类各种差异中*具根本*的差异,而且基本上是不可消除的。具有相似文化的人民和**正在聚合,具有不同文化的人民和**正在分离。由意识形态和**大国关系界定的联盟正在让位于由文化和文明界定的联盟。因此,一个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未来主宰世界的冲突主要是“文明的冲突”。
22、在亨廷顿看来,冷战后,世界将形成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的对抗局面。西方文明正在衰落,与其他文明相比,它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中所占有比重正日益缩小。相反,亚洲文明正在发展壮大它们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力量;***文明的人口正在激增,打破了穆斯林**与其他**的平衡关系。一般来说,非西方文明都在重新肯定它们自身的文化价值。在21世纪初期,人类将经历非西方权力与文化的复兴,经历非西方文明内部相互之间以及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
23、亨廷顿还认为,在21世纪,西方文明与非西方各种文明的关系及其对抗程度有相当大的差别。按其程度可分为三类:**类是属于挑战者的文明,即与西方文明传统*远的中华文明与***文明,这两种文明可能会联合起来,向西方挑战。第二类是属于中间文明或摇摆文明,即俄罗斯、**和印度三国的文明,这些文明与西方文明既有合作也有冲突,有时与挑战者(中国和***)站在一起,有时又与西方站在一起。第三类是弱势文明,即拉丁美洲文明与非洲文明,这两种文明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西方,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将会很少。[18]
24、亨廷顿特别强调西方文明的主要挑战者将是中华文明和***文明。他说:“*****和中国拥有与西方*为不同的伟大的文化传统,并自认其传统远较西方的优越。”“21世纪的全球体制、权力分配以及各国的政治和经济”,或主要反映西方的价值和利益,或主要反映*****和中国的价值和利益。[19]他还认为,“在*近的将来,反西方的全面联盟似乎还不会形成。***文明和中华文明在宗教、文化、社会结构、传统、政治和植根于其生活方式的基本观念上,存在着根本的不同。从根本上来说,这两者之间具有的共*可能还不及它们各自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共*。但是,在政治上,共同的敌人将产生共同的利益。***社会和华人社会都视西方为对手,因此它们有理由彼此合作来反对西方,甚至会像同盟国和斯大林联手对付希特勒一般行事。”[20]
25、亨廷顿认为,文明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断层线冲突或断层线战争。“断层线冲突是属于不同文明的**或集团间的社会群体的冲突。断层线战争是发展成**的冲突。”[21]断层线冲突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国际间的断层线冲突,即**间、非政府集团间或**和非政府集团之间的冲突;二是**内部的断层线冲突,即同一**内的不同文明的集团。断层线冲突具有持久*、特定*(即特定的集团)等。[22]
26、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在世界上引起**的反响,美国一些**的政治家赞赏他的理论,说它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富争议的国际关系理论。不过,在世界学术界,文明冲突论受到普遍的批判。多数学者均认为,**利益仍将是今后**之间冲突的主要原因。[23]
27、文明之间真的会自动冲突吗?笔者认为,文明本身不会冲突,因为文明不是有机体,文明是半有机、半无机的第三界。
28、亨廷顿在《文化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所说的“文明”无疑是广义的文明,亦即与“文化”概念相当。因为狭义的“文明”主要是指物质文明,而物质文明是无机体,其本身根本不可能冲突。
29、探讨文明是否会冲突,不仅要明了文明的概念,还应探讨文明的*质。文明究竟是有机体,还是无机体?或是其他机体?如果文明或文化是有机体,则文明将会自动冲突;如果文明或文化不是有机体,则其本身不会自动冲突。只有明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以往的批判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学者,没有从文明或文化的*质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批判。
30、文化或文明有机论源于19世纪下半叶“社会有机论”。其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A.孔德、英国哲学家H.斯宾塞和德国哲学家A.舍费尔(1831—1908)等。孔德*早提出社会是高级的生物有机体,其实体大于各个相互依存的部分之和。斯宾塞认为,社会只是一种高级的生物有机体。生物有机体的不同器*有不同的机能,彼此互相协调,从而维持有机体的稳定。与此相似,一个社会也有不同的阶级,从事生产的阶级与主持调节(支配)的阶级职能不同;各个不同社会职能的阶级之间协调、均衡才会使社会稳定。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担负“营养职能”,商人担负“分配和**职能”,工业资本家“调节社会生产”,而政府则“代表神经系统”。在这种复杂社会里,一个部门的功能若失效,其他部门无法代替,因此复杂社会较易瓦解。舍费尔认为,社会是意志的有机体。他把阶级社会中的军队、**、文教**、技术机构等各种组织比作人体的各种器*,认为它们之间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机的联系。[24]
31、*早明确提出文化或文明是有机体的学者可能是德国的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弗罗贝纽斯(Leo Frobenius)。他在1898年出版的《非洲文化的起源》一书中认为文化是一种活生生的有机体,经历着诞生、童年、成年、老年和死亡等各个阶段。作为有机体,文化还可以移植到新的基础之上,在新的条件下朝另一个方向发展,形成新的文化。他说:“我断言,每一种文化都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机体在发展,因此,它经历着诞生、童年、成年和老年等各个时期,*后,归于死亡。”[25]文化与有机体一样,“文化在生活、分娩和死亡,这是一种活生生的本质。”文化绝不是人们创造的,人与其说是文化的创造者,不如说是文化的产物或客体。“文化发展的全部过程表现出自己对于人的真正***……文化是自身发展的,与人无关,与人民无关。” [26]弗罗贝纽斯认为,人民不创造文化,文化是自己从自然条件中诞生的。在地理环境相同的条件下,产生相同的文化。同任何机体一样,文化需要营养:它的食物就是狩猎业、渔业、畜牧业、农业等,一句话,就是人类的经济。作为一种机体,文化可以移植于新的基础之上,而且在那里,在另一种自然条件下,它会朝另一个方面发展。新文化产生于老文化的接触和相互影响,虽然文化不是由人民创造的,但它不能绕过人们,因为没有人们,它就无法转移,因为“文化没有脚”。因此,人或者人们是文化的体现者和搬运工,而不是文化的创造者。[27]
32、法国社会学的创始人杜尔干(Emile Durkheim,又译“迪尔凯姆”、“杜尔凯姆”)受斯宾塞社会有机论的影响,也提出“文化有机观”。他认为,社会或文化正如一个有机体,其组成部分按一定的结构组织起来,相互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每个部分都有不可缺少的功能,它们之间的协调作用构成了有机体的顺利运作。在杜尔干看来,社会“是一个整体,具有自己特别的*质,它虽然是由各**结合而成,却不是各**简单相加的总和。”[28]‘社会现象像物质事物那样,也是一种客观事物,不过,它是另一种形式的事物。” [29]他还认为,社会文化现象**于个人之外,“存在于社会,却不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部分,即不存在于构成社会的各个成员中。从这个意义上,社会现象是外在于个人意识的,如同生命的不同属*外在于构成生命的矿物质一样。”[30]
33、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Spengler)在1918年出版的《西方的没落》(The Decline of the West)一书中认为,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文化是由一些相互**的高级文化有机体组成的。每一种高级文化都是一个完整的存在,是一个文化有机体,各有其独有的特征,各有其自然与历史。各种文化有机体如花卉一般,有萌发、盛放、凋谢、衰亡的时期。文化也像人一样,有其精神和灵魂。英国历史哲学家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在其名著《历史研究》一书中也持此说,认为文化或文明是有机体,其生存、发展规律是轮回的。
34、人类学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等人也认为社会和文化是有机体,他们认为各种文化要素和复合要素并非零散的,而是相互作用,有机结合的,正像一个机体的各种器*,各自发生功能,共同维持一个整体的存在。他们主张重视文化的整体*,重视整体对部分、部分对整体的相互影响。马氏认为每一个文化就像一个有机体一样,如不从整体的关系去研究,则对任何部分的文化元素都不能明了。而布朗也以为一个社会像一个机体,各部分互相关联,互倚互赖。一个社会的习俗制度正像一个机体的各种器*,个个发生功能,共同维持一个整体的存在。[31]马林诺夫斯基曾说:“显然,文化是一个统合的整体(integral whole),它包括工具和消费品及各种社会群体的典章制度、观念和技艺、信仰和习俗。无论我们考察的文化是非常简单或原始的,还是*端复杂或发达的,我们都要面对包含有一部分是物质、一部分是人、一部分是精神构成的庞大机体(***aratus),人们通过它处理种种实际的具体问题。”[32]他还说:“文化理论必须建立在生物学事实基础之上。人类是一个动物物种,受各种基本条件的制约。为了个体的生存,种族的延续,以及为了保持有机体全部活动所需要的正常状态,必须满足制约他们的各种条件。”[33]他认为,“文化是某种生物现象,文化是建筑在生物基础之上的。”[34]
35、中国一些学者也持文化有机观。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主张全盘西化的学者均持这一观点,他们提出的“全盘西化论”理论基础便是西方学者所持的文化有机论和文化不可分论。他们认为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不可分的,要输入西方文化就必须全盘接受,绝没有选择的自由。如全盘西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陈序经在《东西文化观》一文中说:“文化本身是不可分的,所以他表现出的各方面,都有连带及密切的关系。设使因了内部或外来的势力冲动或变更任何一方面,则他方面也受其影响。它并不像一间房子,房顶坏了,可购买新瓦来补好。……所以我们要格外努力去采纳西洋的文化,诚心诚意的全盘接受它,因为它自己本身上是一种系统,而它的趋势是全部的,而非部分的。”[35]后来他又在《再谈〈全盘西化〉》一文中说:“因为文化的各方面,都有连带关系,所以我们不能随意的取长去短。何况一谈到长短的问题,总免不去主观的成分。”[36]他认为文化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单位,各种文化也就是各个不同的单位,“因为这些不同的单位,有了连带关系和时势的趋向,以及西洋文化优胜的地位,所以取其一端,应当取其整体,牵其一发,往往会动到我们全身。”[37]
36、文明或文化是不是有机整体?它是不是不可分的?科学的回答是否定的,下面从文化的可分*和后天习得*来说明文化不是有机体。
37、其一,从文化或文明的可分*看文明不是有机体。
38、在一个文化体系中,虽然各部分相互关联,但并不是铁板一块,是可以分开来的。反对全盘西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吴景超批驳陈序经的“文化有机观”和“文化不可分论”,他在《建设问题与东西文化》一文中说:“‘文化本身上是分开不得’的说法只含有部分的真理。我们可以承认火车头与轨道两种文化单位是分不开的,男女同学与社交公开两种文化单位是分不开的。我们决不能采纳西洋的火车头,一方面还保留中国的土路;也不能一方面采纳西洋的男女同学,而一方面还保留中国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但是,整个文化的各部,是否都像上面所说的那样,分不开呢?我们采纳了西洋的电灯,是否便非采纳西洋的跳舞不可呢?采纳了西洋的科学,是否便非采纳西洋的基督教不可呢?我们的答案,恐怕不会是肯定的。文化的各部分,有的是分不开的,有的是分得开的。别国的文化,有的我们很容易采纳,有的是无从采纳。”[38]后来他在《答陈序经先生的全盘西化论》一文中又说:“假如文化各部分是分不开的,有如陈先生所说,那么全盘西化论说便可成立,便可无讨论之余地。因为我们早已采纳了西洋文化中的许多部分,而这些部分与其余的部分是分不开的,那么中国的全盘西化,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可惜这种文化分不开的理论,还没有一个学者能够证明它。……我们都知道生产方法,是文化的一部分。现在我们要问陈先生,渔猎的文化与那种政治的文化,那种家庭的文化是分不开的?畜牧、农业等文化,又与那种政治的文化,那种家庭的文化是分不开的?……我们主张文化各部分有分不开的,也有分得开的,所以在西化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有选择之余地。”[39]
39、张熙若先生也批判全盘西化论,他在《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一文中说:“全盘西化论者,在理论上,我认为有两个*不妥的地方。**,全盘西化论者,至少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所以提倡全盘西化的主要理由,据他们自己说,是因为什么‘文化单位是分不开的’。因为分不开,所以要接受便全盘接受,要拒绝便全盘拒绝。选择是不可能的,取舍是办不到的,这种理论我们可以叫做‘单位定命论’。”他认为:“文化是多方面的,是很复杂的东西,它有的地方诚然是分不开的,但是有的地方却是分得开的。若是举列是必需的话,我们可以说现代工业与现代科学是分不开的,因为这其间有因果关系,没有现代科学就没有现代工业。”“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文化在这方面是分不开的,就断定它在任何方面都是分不开的。如果你一定要那样颟顸,就有许多不看面子的事实使你脸红。”“学了西人的**的治学方法,不再去学他们见了**就脱帽子,不见得有坏处。”“吃饭的决不能都改吃番菜,用筷子的决不能都全用刀叉。”[40]
40、黄文山也曾指出“文化不可分说”在客观上是“站不住的”。他说:“全盘西化论者往往以有机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来比附‘文化的分不开’。”又说:“在一切经验的文化体系中,其中的元素或‘单位’,也有较重要的与较不重要的部分,较重要的部分,如果发生变更,其影响大。反之,其影响小。”他还说:“从联系*来看,有些部分,可说是基本的或中心的,有些部分可说是次要的或边缘的。中心改变,可以引起整个体系在结构上产生空前的革命,至于边缘变改,则其影响,有时简直微微不足道。”[41]
41、据上,文化或文明是可分的,不是有机的整体。在一个文化体系中,其中的若干部分是难以分开的,如一种**的设备必须有**的技术和管理,才能会产生应有效率。一辆高速列车必须有相应的轨道和管理,否则就会发生事故。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物质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中国人的基本观念如伦理道德观、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等仍变化不大。总之,与有机体相似的不可分的文化,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42、其二,从文化或文明的后天习得*看其文明不是有机体。
43、动物和植物等生物有机体的本能、反射等特*是先天*的,是靠遗传得来的。而文化却不同,是非遗传*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论灵魂》一书中认为,灵魂如同蜡块一样,从外物接受印纹。17世纪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约翰.洛克(1632—1704)继承和发展了这个思想,批判了天赋观念说,提出“白板说”(theory of tabula rasa)。白板,拉丁文是tabula rasa,原指一种洁白无瑕的状态。西方哲学家用它比喻人类心灵的本来状态像白纸一样没有任何印迹。洛克认为,新生****时心灵就像一块白纸或白板,对任何事物均无印象;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的痕迹,*终都导源于经验。也就是说,所有人出生时的本能和特*,从生物角度看是相同的,而他们成年时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等全是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42]**初生时基本上只是一个不具备知识的自然的机体,不存在任何社会和文化意识。无论是外显的还是内隐的文化,无论是可观察的文化还是不可观察的文化,都是后天习得的。每个人都需要吃饭,但饮食的方法,各民族均有所不同,如中国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人需要吃饭是由生理决定的,但饮食的方法是由各民族的文化决定的。如果没有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不可想像的。我们也可以狼孩的事例来反证文化的后天习得*。从小被狼攫取并由狼抚育起来的人类幼童,其行为和生活与狼相似,并不具有正常儿童的心理。世界上已知由狼哺育的幼童有10多个,其中***的是印度发现的两个狼孩。就目前所发现的狼孩来看,没有任何文化,其生活习*与狼一样,他们回到人类社会以后,有的还继续生活了几年,也未能恢复正常儿童的心理发展。狼孩的事例说明:人类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天赋的,直立行走和言语也并非天生的本能。所有这些都是后天社会实践和劳动的产物。
44、1917年,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A.L. Kroeber)在《美国人类学家》杂志上发表《超有机体》(“The Superorganic”,一译《超机论》)一文,提出“文化超机体论”(cultural superorganism),认为文化是“超有机现象”(Superorganic phenomena),提出文化是“超生物*”或“超有机体*”的概念。[43]克罗伯在该文中首先批评了把社会和文化视为有机体的说法,并指出这一理论完全是受生物科学的影响,因而“将有机体发展规律的原理应用到文化的发展事实上”。[44]他认为文明或文化不是遗传的,而是后天获得的;而生物有机体的能力主要是靠遗传。他说:“有机体的进化必然与遗传相关联;而社会的进化即文明的进步则不必与遗传相关联。”[45]他的超有机论,主要批判文化有机论和先天说,认为文化是人类独有的,“人与动物的区别不在于体质与智力,这仅仅是程度的差异;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有机体与社会”。生物有机体与“社会事物”(文化)的差别是本质上的差别。[46]作为一种物种,动物“没有社会,也因此而没有历史。然而人由两部分组成:他是有机实体,可以被视为实物,同时也是能够在其上书写的纸板。”[47]文化是自成一体的不同于生命物体的超机体。文化是超生命的、超心理的超有机体。文化包括语言、社会组织、宗教信仰、婚姻制度、风俗习惯等,而这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具有“超生物”、“超有机体”的*质,同时也是“超个人”的和“超心理”的。文化有其自身发展的轨迹和规律,每一种文化都不属于生物的范畴,与个人无关。
45、综上所述,文明或文化是可分的,不是有机的整体。文化或文明是后天习得的,并且是逐步习得的。根据这两点,我们可以认为,文明或文化不是生命有机体,因而其本身也就不可能自动发生冲突。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盖伦死亡骑士多少钱 LOL死亡骑士盖伦皮肤多少钱
其实盖伦死亡骑士多少钱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LOL死亡骑士盖伦皮肤多少钱,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盖伦死亡 [详细] -
火焰之地副本入口 魔兽世界火焰之地副本的入口在哪里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火焰之地副本入口,以及魔兽世界火焰之地副本的入口在哪里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详细] -
魔兽世界熊猫人声望 魔兽世界熊猫人之谜声望势力冲法解析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魔兽世界熊猫人声望,魔兽世界熊猫人之谜声望势力冲法解析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 [详细] -
守望先锋关服时间 守望先锋关服时间是什么时候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守望先锋关服时间,以及守望先锋关服时间是什么时候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 [详细] -
海思官宣:星闪车钥匙方案即将量产装车 解决靠近“罚站”等问题
快科技11月14日消息,华为主导发布了星闪之后,已经覆盖了很多产品,包括手机、平板、鼠标、键盘、手柄、冰箱等等。依托于低时延、高速率、 [详细] -
让无数人等了3年的双城之战 一回归就屠榜了
该说不说,如果要评选一个最近人气最火,口碑最爆的动画。。。《双城之战》当第二,大概没人敢认第一。前两天,无数人等了三年的《双城之战 [详细] -
非洲首次发现吃塑料的昆虫 为什么生物能够吃塑料
最近,有科学家团队在非洲发现了一种能够吃聚苯乙烯的昆虫,并将相关研究发表在了《科学报告》上。聚苯乙烯又被称为泡沫塑料,是最常见的塑 [详细] -
死或生5:*后一战 死或生5*后一战和终*版的区别
《死或生5:*后一战》为一款格斗类游戏,游戏中玩家们需要*练掌握格斗技巧,对战中也要时刻注意对手的动作,接下来为大家带来玩家“天魔镇 [详细] -
卡拉克西崇拜奖励 魔兽世界卡拉克西声望崇拜
大家好,关于卡拉克西崇拜奖励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魔兽世界卡拉克西声望崇拜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一 [详细] -
ABC卫生巾遭女网友抵制 称其“不尊重女性”:天猫旗舰店已下架所有商品
11月17日消息,近日有网友发现,包括天猫旗舰店在内的多家ABC卫生巾官方授权的店铺下架全部商品,与此同时, ABC卫生巾 也登上微博热搜。感 [详细]